前 言
《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》提出:创新人才培养方式,推行启发式、探究式、参与式、合作式等教学方式以及走班制、选课制等教学组织模式,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。根据教育部《普通高中课程方案(实验稿)》关于“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,为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、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,为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”的要求,为满足学生不同学习基础、不同学习能力、不同性格秉赋、不同兴趣爱好以及未来不同发展方向的需要,努力构建适合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教育,我校在国家课程方案的基础上,编制北京师范大学庆阳附属学校学生课程手册。
学校一切皆课程,课程是学校育人的基本途径。我校以“为每个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”为核心教育价值观,办守正教育,在开齐开足国家课程的基础上,努力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,教育活动课程化。学校以学生为本,确立学生的自主地位,尊重孩子的天性和成长规律,紧紧围绕“全课程”理念设计课程,构建了K12贯通式、多元化、可选择的“守正课程”体系,旨在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,促进学生更好地发现自己、唤醒自己,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节奏和发展路径,探索内在发展的可能性,为成长装上发动机。
编写本手册是为了给同学们选择自己所需的课程提供帮助,同学们在了解我校课程理念、课程结构、课程目标、课程内容、课程实施、课程评价与诊断、学分分配和毕业要求等内容的基础上,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、兴趣、爱好和特长,充分思考个人发展方向,确定自己的学习进程,由此形成个性化“课程表”,并根据自己的课程表上课。
学校课程体系
建校以来,学校以“办守正教育,做中国基础教育生态的建设者和修复者”为使命,按照北师大3.0学校建设要求,以办守正教育为目标,发挥贯通优势,遵循学生成长和教育教学规律,系统设计从幼儿园至高中的15年贯通式守正教育课程体系,回归育人为本初心,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。
幼儿园以“养正于苗,顺性而育”为办园理念,注重“健康全方位、语言早启蒙、社会勤实践、科学多探索、艺术常熏陶”,营造家庭化、游戏化、艺术化、科学化的宽松愉快教育环境,还孩子快乐童年,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,为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;小学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,以生活处处皆课程的“全课程”理念为指导,一、二年级以“全课程”及学科融合课程为主,实行“包班制”授课,三四年级实施主题课程背景下的分学科教学,五六年级采取主题课程背景下的分学科分层教学,全方位、多角度关注、呵护每位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;中学以小班化教学和导师制管理为前提,实施“选课走班、分层分类教学”模式。在国家学科课程分层分类教学的基础上,系统设计明德、尙学、能群、力行综合课程,努力为每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,全面培养学生自主规划能力、终身学习能力、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创新创造能力。
“守正”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,语出《汉书·刘向传》,“君子独处守正,不桡众枉”。“正”者,大道也,既包含道法操守,又包含客观规律,还包含正确理论,从哲学上讲,它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。守正教育就是要正源,守道德之正;正本,守学问之正;正心,守处世之正;正行,守行事之正。培养明德、尚学、能群、力行的社会栋梁。
守正源就是要守道德之正,培养明德向善的品质。“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”;育人之本,在立德树人。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,在坚定师生理想信念、塑造师生道德品质、涵养师生法治素养方面下功夫,坚持以德育人、以文化人,不断提高师生的思想水平、政治觉悟、道德品质、文化素养,做到明大德、守公德、严私德。教师要恪守“学为人师,行为世范”的道德准则,坚持为党育人,为国育才的教育方向,努力培养明德向善、德才兼备,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。
守正本就是要守学问之正,培养尚学求真的品质。教师要恪守“勤勉治学、求真创新”的学问准则,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,培养学生尚学求真的良好品质。使学生不断习得人文、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,学会学习,勤于反思,善于总结,涵养科学精神,追求真善美的统一,主动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。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六大要素中的科学精神、人文底蕴、学会学习,正是守学问之正的出发点和落脚点。
守正心就是要守处世之正,培养能群有为的品质。教师要恪守“诚信质朴、崇仁友善”的处世准则,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。培养学生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,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评价自己、悦纳自己、学会觉察和管理情绪,提高自制能力和抗挫能力,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;引导学生乐观热情、善待他人,能群乐群,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,具有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;培养学生协调与沟通能力、执行与领导能力。
守正行就是要守行事之正,培养力行守法的品质。教师要恪守“守正出新、止于至善”的行事准则,以实际行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。在“做”中落实学生核心素养,培养学生具有劳动与实践意识、规则与法制意识;具有尊重劳动、致知力行的品质;具有有勤于实践,善于创新,精益专注的工匠精神。